当前位置:第一POS网 > 刷卡机知识点 >

用刷卡机刷钱有签名的吗

浏览:120 发布日期:2023-04-28 00:00:00 投稿人:佚名投稿

网上关于用刷卡机刷钱有签名的吗的刷卡知识比较多,也有关于用刷卡机刷钱有签名的吗的问题,今天第一pos网(www.pos-diy.com)为大家整理刷卡常见知识,未来的我们终成一代卡神。

本文目录一览:

1、用刷卡机刷钱有签名的吗

用刷卡机刷钱有签名的吗

提起出门必带“三大件”,不少市民一定脱口而出:“钱包、手机、钥匙。”曾几何时,排在“三大件”首位的钱包是人们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的物品。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身上的“钱袋子”从瘪到鼓再到现在的“隐形”,在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三次大的升级,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百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然而,收入增加的同时钱包却从薄变厚,从厚变薄,甚至已处于“隐形”状态。而这一切都源于支付方式的变化,支付方式越来越多且日益便捷,让老百姓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干瘪

凭粮票买粮食

钱包“空荡荡”

粮票,对于一些年纪稍长的市民来说一定不陌生,别看是一张不起眼的小小长方形纸质票,想要填饱肚子可全靠它。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经历过“票证时代”的市民都对那时的消费方式记忆犹新。那时候,大部分东西都需要凭票购买,而市民的月工资却只有数十元,因此大大的钱包里总是“空荡荡”的,放不了几块钱。

收入情况:每一分钱都是宝

“时代的变化发展真是太快了!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一角、五角面额的钱,更别说一分、五分的面额……”南昌退休市民熊莲花感慨道,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人们来说,每一分钱都是宝。如果谁家是万元户,那就是大富翁。

“我现在都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每月的工资收入是24.5元。每月到了发工资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单位财务处领钱,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那时的钱包样式也不多,我记得我的是一个小布包,在现在看来就是所谓的零钱包。”熊莲花说,那时还流通着一分、五分的钱,所有的东西都很“便宜”。一本书也就几分钱,所以别小看一分钱,还是能买到不少东西的。

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统计结果显示,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05元增加到2017年的31198元,增长101.2倍,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7.1%。“你看看,305元在现在也就是出去吃一顿饭的花费,但在当时可是我们一年的工资,这种对比变化在当时真是想都不敢想。”熊莲花说道。

支付方式:商品“凭票购买”

与现在有钱就能买遍全球商品不同,那时所有商品皆需“凭票购买”,想要粮食就必须凭粮票购买。

当时,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布票外,还有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洗衣粉、火柴票,各种煤票、电器票、自行车票等。而粮票则是根据户口簿办理的,粮食的供应是按照居民年龄、学龄、工种的不同,供应不同数量的粮食。

“你们一定想象不到,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粮票弄丢了,难过了好几天,真是比我把钱丢了还伤心。”熊莲花说道,那个年代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一切,想要买米买油,都是要用票的,如果所有粮票都弄丢了,可是要饿肚子的。

消费观念:百姓消费以满足温饱为目标

从消费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居民消费经历了三次大的结构升级。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

熊莲花说,在“老三件”中相对比较“稀有”的当属缝纫机。“那时候家里的缝纫机使用率还是非常高的,比如裤子长了要改短,衣服大了要改小等等,都是自己动手用缝纫机改,但现在有缝纫机的家庭已经非常少了,如果家里还有这台‘老古董’,那也基本上成了装饰、摆设。”

熊莲花告诉记者,当时大家的月薪都是几十元钱,花钱的地方主要是家庭生活必需品。“我们的钱是‘攒着’花的,基本上都用于买粮食或日常必用品,吃的(方面)多数时候都是买可以填饱肚子的粮食。当然,零食也会买,但品种和现在的小吃相比显得非常单一,像我小时候爱吃的‘珠子糖’这类的小零食都只是偶尔才会买来解解馋。”

鼓胀收入大幅增加,钱包鼓起来

1978年至1984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处于平稳增长阶段。1984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达499元,比1978年增长63.3%。而从1985年到2013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经历了加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及快速增长三个阶段。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百元级别跃至万元级别。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钱包越来越鼓,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收入情况:由年收入百元跃至万元

提起1985年到2013年的钱包变化,熊莲花用“飞速变化”来形容。“从外观来说,钱包的样式越来越多,五花八门,有零钱包、卡包、对折钱包……五颜六色,材质也不再单一,有布的、塑料的、牛皮的、羊皮的等等。”

除了外观变化以外,钱包中的“内涵”也越来越“深厚”。“年收入从百元跃至千元再跃至万元。”熊莲花感慨道,曾经的万元户是大富豪,后来我们每个普通百姓都成为了万元户。

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显示,199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82元,比1984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5.5%。其中,除1987、1991年增速低于10%之外,其余年份均超过10%,这时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处于加速增长阶段。

此后,从1993年至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处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但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363元,比1992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19%。其中,1993年至1995年,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1997年、1998年、2000年、2001年增幅均低于10%,1996年、1999年、2002年增幅在10%以上,1994年增幅最大,为44.5%,1998年增幅最小,为4.5%。

进入新世纪,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增收渠道日益拓宽。在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里,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2120元,增长10.1%。相比2002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2%。分年度增幅看,2007年增长最快,达20%,有7年增幅在10%以上。

支付方式:银行卡兴起“动摇”现金支付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昌开始有了银行卡,然而全新的支付方式最开始走进百姓生活时却“无人领情”。

“当时我们用习惯了存折,没有去银行办卡的意识。而且最开始能刷卡的地方也不多,并不觉得办了银行卡就能很方便,给生活带来便利。反而是存折像一本记账册一样,每一笔的收支都清晰的在小本上显示,心里有谱。”熊莲花说道,最初的银行卡由于缺少“可用之地”,因此其便捷性并未体现出来,市民依旧习惯拿着存折去银行柜台取钱,用现金消费。

1970年出生的樊勇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国库处处长,他清楚地记得银行卡还未发行时,大家攥着一叠钱去学校报到的情景。“我是1988年去江西财经大学上学的,当时还没有银行卡,外地的同学都是带着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坐着火车来上学。要是谁的钱在路上丢了,那可是几百元的‘巨款’。在校的最后几年,虽然有银行卡了,但也没看见哪个同学是带着银行卡来学校报到的,因为学费不支持刷卡支付,学校里面也没有ATM机,还是带现金比较方便。”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银行机具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使用刷卡支付,且ATM机24小时随存随取相较银行柜台的工作日才能办理业务来说便捷不少,市民开始逐渐尝试使用银行卡支付。

“后来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在内确实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无论是去商场买大件,还是去酒店吃饭,很多地方都有刷卡机。消费完直接刷卡、输密码、签字就可以完成支付,免去了找零的麻烦。而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方式也被很多人所接受,因此市民逐渐由现金支付转向刷卡消费。”樊勇说道。

消费观念:手里有“闲钱”,向小康型消费模式转变

上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我省居民消费经历了第二次大的结构升级,“老三件”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为代表,消费模式也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熊莲花回忆着当时的消费情况,她向记者说道:“那时候收入多了,解决完基本的温饱问题后,手上还能存到钱,所以我们买的东西也开始多起来。那时候女孩子的服饰、护肤品、化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有空的时候也会约着朋友一起去逛街购物。”

此外,在熊莲花的记忆中,最大的变化还在于消费观念的转变。“我们原来除了工作出差,几乎不会想着要去外地旅游。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我儿子刚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就一起去了北京、深圳等地旅游,那时候就会想着赚了钱要去外地走走看看,开始有了旅游的概念。我们也从最初的省内游逐渐‘向外’开始了省外游,几乎每年都会去一个地方旅游。”

据统计,197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数分别只有0.02亿元和0.44万人次;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0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数分别达到134.6亿元和2553.7万人次。

隐形花钱不见钱,生活大变迁

转眼间,当钱包款式依旧多样之时,市民却开始不用钱包了。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开始渗入市民的生活。移动支付是指使用智能手机完成支付或确认支付,而不是用现金、支票或银行卡支付。因此,钱包便随着钱一起“隐形”于手机中,从出门必带“三大件”中“除名”。与此同时,市民生活也有了全新的变化,消费方式转向了享受型消费。

收入情况: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处稳定增长阶段

2014年至2017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我省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提高民生各项保障能力,确保了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1198元,较2013年增长41%,年均增长9%。

“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居民就业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改革开放激发多种经济形式活力,城镇居民就业渠道逐步拓宽,收入结构由过去的单一工资性收入逐渐转变为工资、经营、财产、转移性等多元收入。”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刘巍告诉记者,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9795元,比1998年增长了5倍,年均增长9.9%,占收入比重为63.4%,收入结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此外,经营性收入成为收入增长的一大亮点。201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2606元,比1998年增长了24.3倍,年均增长18.5%,居各类收入增长幅度之首,占收入比重达8.4%。

支付方式:钱包“隐形”,用手机轻松支付

原本居民收入增加,钱包应该越来越鼓,然而移动支付方式的出现却让钱包“隐形”,现金变为了手机里一串串的数字。

“从BP机到大哥大,再到蓝屏手机、电子屏手机,在感受通讯越来越发达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全新的支付方式,不然可就落后老土了。”熊莲花笑着说道,现在去哪买单都是问我,微信还是支付宝?每个买单处都贴着支付二维码,支付方式不是“我扫你”就是“你扫我”。

熊莲花告诉记者,最初学习移动支付的时候还经历过一段很“痛苦”的学习时期。“现在的高科技太多了,对于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确实需要好好学习。最开始我儿子用移动支付的时候我还觉得不靠谱,他把钱都‘存在’手机里了,出门从来不带钱包,现金也用不出去。要买单就拿出手机给别人扫码,‘嘀’的一声钱就瞬间转出去了,这种速度快到让我有点难以接受。但后来,大到办理业务、商场购物,小到菜场买菜、路边买早点都用手机支付,我才开始渐渐接受并开始学习使用。现在来看,移动支付确实是‘改变生活’。”

消费观念: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转变

21世纪初至今,我省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第三次升级——向以汽车、住房、通讯、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

从近五年的情况看,我省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快速发展及服务型消费快速发展。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看,2012~2017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和衣着的人均消费从6548.2元提高到7525.2元,支出占比从51.3%下降到39.1%。同期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37.8%上升到52.0%。

而从消费品看,消费升级类商品快速发展。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比2012年增长2.2倍,金银珠宝类增长2.2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2倍,书报杂志类增长1.1倍,通讯器材类增长1.6倍。居住类商品增速迅猛。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2012年增长4.3倍和3.1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汽车也日益进入城乡家庭,城乡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逐年提高。2017年城镇家庭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达到29.2辆,比2012年增加18.5辆。

“随着消费观念逐步发生改变,居民家庭消费从重视数量的增加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转变,城乡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日趋活跃。”江西省统计局工作人员说道,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五年来,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旅游休闲成为新的消费亮点。2017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435.1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5.7亿人次,比2012年分别增长3.6倍和1.8倍。目前,温泉旅游、宗教旅游、候鸟观赏等多种旅游业态兴旺发达,乡村游、自驾游、出境游成为我省旅游的主旋律。

以上就是关于用刷卡机刷钱有签名的吗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用刷卡机刷钱有签名的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载请带上网址:http://www.pos-diy.com/shuaka/1183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babsa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订购联系:小莉
微信联系方式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固戍联诚发产业园木星大厦

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固戍联诚发产业园木星大厦

举报投诉 免责申明 版权申明 广告服务 投稿须知 技术支持:第一POS网 Copyright@2008-2030 深圳市慧联实业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8141915号